分享好友 纸业新闻首页 频道列表

黔山石桥古法造纸非遗工坊:从大山走向世界

2025-08-08 15:003720

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以留存完好的苗族古法造纸技艺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古法造纸工序、工具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2006年,丹寨县石桥苗族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桥古法造纸工艺流程与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专家们认为石桥造纸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述各地名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而贵州少数民族苗族长期以竹、楮造纸,楮树在丹寨石桥称为构皮麻(构皮树),是石桥造纸的主要原料。

黔山石桥古法造纸非遗工坊产品展示 (江杰·摄)

历史上,因地处边偏远、交通闭塞,石桥白皮纸主要供给丹寨县的读书人使用,纸的销量不大。石桥的手工造纸业长期处于个别生产,保证日常生活用纸和保留技艺的处境,造纸技艺也仅靠父辈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机器纸的日益盛行,石桥白皮纸的市场也在不断萎缩。“20世纪90年代,村里几乎没有一户人家造纸,古法造纸工艺濒临失传。”造纸工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说。

王兴武(左二)在向日本客户介绍新式白皮纸 (黄晓海·摄)

古法+创新 石桥造纸重回市场

作为家中造纸技艺的第18代传人,王兴武眼看着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要失传,他决定打破传统,开始尝试在古老的造纸中加入各种创意。1998年,王兴武研发出用山上野花内置入纸张的彩色手工纸。2000年,他的彩纸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以3元钱一张的价格签订了18万元的订单。

从几分钱一张到几块钱一张,新的创意让古老的造纸重新拥有了竞争力,这让王兴武备受鼓舞。石桥手工彩纸逐渐有了市场,石桥手工白纸也再次为世人所知。石桥村的年轻人开始学习传承造纸,2009年王兴武开始收徒授艺,并成立了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2019年以合作社为主体建立了黔山石桥古法造纸非遗工坊。王兴武的第一批徒弟已经掌握了全部的造纸技艺,并且传授给更多热爱这项技艺的人。

如今,经过诸多能工巧匠的工艺改良和技术创新,工坊已能生产出花草纸、书画纸、云龙纸、凹凸纸、皱纹纸等逐渐开创出自己独有的十大系列,一百六十多种纸,不同款式的纸张有的可以做灯罩、有的做装饰、有的可以做书画,其中最出名的石桥纸还是王兴武生产的“迎春”纸,这款纸被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指定为古籍修缮专用纸。迎春纸能保证pH值在7.5左右,为弱碱性,国际标准以此界定。较之机械造纸,它有着更长的保质期,储存多年不变质,才能被用于文物的恢复。

学生晾晒做好的花草纸 (黄晓海·摄)

旅游+非遗 石桥造纸成为品牌

石桥造纸虽然在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依旧保留了所有的古法工序,并且从河沤、浆灰、装纸甑、起锅到选料等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现代工具。这也使得石桥古法造纸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活化石。

以古法造纸为载体,工坊在大簸箕皮纸生产保护性基地、大岩壁造纸遗址与穿洞造纸基地开办了古纸研发中心、古法造纸体验中心,在石桥纸街创办了石桥纸艺教学中心,并与省内外60余家旅行社和大专院校达成合作协议,在石桥成立古法造纸体验实习基地。合作社充分利用石桥古法造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法造纸艺术之乡的旅游资源,目前200多名人员从事乡村旅游开发,开办农家乐40家,旅游商品店8家。2005年至2022年到石桥村旅游观光考察古法造纸的国内外旅客80万余人。

在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非遗工坊的带动下,石桥全村开设古纸合作社和个人工坊达12家,古纸户总数达50余户200余人,年产值超过千万元。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如今石桥古法造纸成为当地名扬四方的非遗品牌。

客户参观工坊纸张成品 (黄晓海·摄)

链接:

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

坐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

依托技艺:皮纸制作技艺

主打产品:贵纸、迎春纸、装饰品、书画用纸

电商平台:无

来源《贵州文旅》

文/孙晋楠

编辑 刘霜

二审 谢予谦

三审 赵林

【来源:天眼新闻】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