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善是金鹰集团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观。为进一步凝聚全体金鹰人对“持续改善”的深刻认知与实践热情,我们特此发起了“2025.持续改善”主题征文活动,得到广大员工的积极响应与踊跃投稿。
即日起,我们将从来稿中择优发布这些“改善故事”。本期作者来自亚太森博(山东)浆纸有限公司。
我叫杨宁,是亚太森博(山东) BM11 纸板车间一名普通的湿部操作员。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工作不过是盯着电脑屏幕、走走停停地巡检,但在我和工友们看来,这份工作更像是一门需要不断雕琢的艺术,而它的灵魂,就是“持续改善”。
持续改善听着宏大,但落地生根于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我们日复一日在工作中“找茬儿”和“琢磨”的习惯。
1、改善,始于对 “常态” 的警觉
刚上岗时,师傅锟哥没先教我操作面板,反而让我练了三个月的“耳功”和 “眼功”:听泵的运转声音是否平稳,看压力表指针是否在最佳区间轻微波动。他总说:“湿部的设备都有‘健康信号’,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才能把隐患掐灭在萌芽里。”
有一次,我巡检注意到一台冲浆泵的声音比往常沉闷了几分,压力也略有下降。按照规程,只要未跌破警报阈值,完全可以继续运行,但秉持“不放过任何异常”的原则,我立刻汇报班长并联系维修工。拆开泵体后发现,叶轮边缘缠绕着少量未完全打散的纤维团,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堵塞,导致了流量衰减。仅仅十分钟的停机清理,避免了后续因流量不稳引发的纸张断头、定量偏差,更守住了整批次产品的质量底线。

这件事让我深刻明白:改善的起点,就是对“习以为常”保持一份清醒的警觉,把每一个微小偏差都当成优化的契机,于无声处辨隐患,于细微处防未然。
2、改善,成于每一次的“多问一个为什么”
湿部是纸张成形的“摇篮”,浆料配比、浓度、pH值、助剂添加量,每一个参数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前,我们只需严格遵照工艺卡操作,如同执行固定的 “配方”;而现在,“多问一个为什么” 成了我们的工作信条。
就像去年夏天,车间生产一款高端文化用纸,工艺要求添加一种特定的增强剂保证纸张质量。但入夏后,我们发现同样的添加量效果会打折扣。是简单的加大用量吗?可这样不仅会增加化工成本,还可能影响纸张吸墨性。
我和工艺员小李、工友老张组成临时攻关小组,去探究为什么入夏后效果会打折扣。没有停留在“水温高”这个表面原因上,而是继续深挖:水温高影响了助剂与纤维的哪种结合?是反应速度还是留着率?通过小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最终微调了添加点和稀释水的比例,不仅稳定了质量,每吨纸还节省了不小的化工成本。这个过程,是把“知其然”变成“知其所以然”的较真,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一次深刻的改善。
3、改善,源于团队“微光汇聚”的智慧
持续改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湿部两个操作员,就是一个“改善小组”。每天班前会,我们都会快速分享前一天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的窍门。网部脱水板的角度微调了半度,真空箱面板的磨损情况,甚至哪种牌号的毛布更耐用……这些看似琐碎的经验,都会在交流中碰撞出耀眼火花。公司也常常举办精益周活动,更是团队智慧集中爆发的好舞台。
作为一名湿部操作员,我深知,造纸没有惊天动地的瞬间,有的只是水滴石穿的积累。一张好纸的诞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的打磨。持续改善的精神,早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它让我们不再仅仅是被动执行指令的操作工,而是主动思考、积极优化的生产主体。






